1月10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财政高水平发展成效,其中就包括2025年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市场十分关心2025年财政赤字率、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具体数据。对此,廖岷回应称,大家很关心具体数据,因为还要履行法定程序,确定后才能发布。请大家放心,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是清晰明确的,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是非常积极的。同时,我们也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2025年财政政策非常积极的根本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能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加政府投资,进而带动更多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这些资金能够适用于支持就业、消费和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政府将发行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以支持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结构调整。这些债券将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确保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是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政策将更看重惠民生、促消费和增强后劲,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这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支出进度:财政政策将加快支出进度,确保政策尽快落地生效。例如,超长期国债和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将更快推进,以更快地释放政策效果。五是增强政策协同性。财政政策将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作用,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效应。这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促进经济尽快释放潜在增长动能。(观察员/王茅)
1月11日至12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全国商务系统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发展数字消费,加快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根本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适应发展阶段变化,推动消费持续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消费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消费品存量更新换代需求不断的提高,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二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消费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通过以旧换新激活消费市场,释放潜在消费,促进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稳定公司制作和投资预期,改善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三是推动发展动力变革,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旧换新政策能释放需求潜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动相关行业技术升级进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观察员/王茅)
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今日向业内下发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保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通知》指出,保险行业协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今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通知》还要求,动态调整保险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险、分红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最高值和万能型人身保险最低保证利率最高。
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保险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保险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保险业高水平发展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保险业要贯彻落实好文件要求,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规模向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转变,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增强对市场的敏感性,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市场利率变化、自身真实的情况等因素,不断的提高定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切实防范经营风险。(观察员/周茗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考虑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认真研究并推动落实具体方案,根据债券市场情况灵活安排配套措施。2024年7月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2024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披露,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4年12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2025年1月10日,人民银行宣布,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针对央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从直接影响看,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央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前期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对应监管措施后,央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码,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宣布停止买入国债,也还是为了避免进一步推动债市利率的走低。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本次公告仅仅是提及暂停买入操作,并没有表示将会卖出。国债买卖工具兼具流动性投放和收益率曲线调控两项功能,央行停止买入国债表明其避免利率过快下行政策意图,但并未选择卖出国债也代表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仍然靠前。(观察员/周茗一)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2024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0.2%。总的来看,2024年各月CPI均处于同比低增长状态。其中,1月CPI为同比负增长,8—12月CPI同比涨幅呈不断下滑的态势,12月CPI同比涨幅仅高于1月。近几月,鲜菜价格的波动成为影响CPI走势的主要的因素。9月、10月鲜菜价格相较于往年同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同比涨幅分别为22.9%、21.6%,而11月、12月鲜菜价格同比涨幅快速回落,涨幅分别为10.0%、0.5%。环比看,2024年11月、12月鲜菜价格下降更明显。11月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7%,降幅超近十年同期中等水准的2.5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下降13.2%;12月鲜菜价格环比下降2.4%。
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2024年CPI低增长表明国内需求不足。为应对CPI低增长乃至需求不足的问题,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2024年物价水平持续低迷,是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体现。要走出价格负增长区间,仍需政策加码给力,尽快结束当前通胀水平的弱势状态。物价有“合理回升”的清晰要求,则表明温和的通胀水平既有助于缓解债务压力,也有助于改善各部门收入水平,进而增加支出,提振有效需求。(观察员/周茗一)
美国12月非农就业数据表现强劲,新增就业人数为25.6万人,远超预期的16万人,失业率为4.1%,低于预期和前一个月的4.2%。这一数据远超预期,显示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表现。具体来说,医疗保健和社会救助、零售贸易、休闲和酒店业等行业的就业增长尤为显著。
由于非农就业数据强劲,市场对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预期降温。华尔街大行如美银、花旗、高盛等纷纷下调了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测。其中高盛预计美联储将在2025年6月和12月各降息25个基点,而此前预期为3次降息。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在数据公布后上涨,刷新了26个月的高位。(观察员/王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