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国有企业采购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
第一,国有企业对供应链业务风险控制的需求。从供应链视角对国有企业采购风险进行防范,是国有企业供应链业务发展的前提。采购是一个关键的供应链管理功能,防范采购风险,可以为供应链运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供应链正常运作;促进供应链绩效提高,确保供应链运作目标顺利实现;有效的采购风险管控,可以整体优化供应链,从而促使供应链高效、优质、低成本地为国有企业服务。
第二,国有企业合规体系建设的要求。采购风险防范是国有企业供应链合规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国有企业风险和内控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环节。良好的采购风险管理能够大大减少国有企业各类资源的浪费,包括资金资源、资产和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等;可以使国有企业更有效地配置利用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能保证国有企业将低效流程的风险降至最低,形成国有公司竞争优势,更是国有企业防范供应链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的现实价值体现;采购又是违规违纪问题高发的环节,是巡视巡察的重点,必然的联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甄别和防范采购风险对提升国有企业整体运营管理上的水准具备极其重大价值。
风险一:市场风险。国有企业采购是企业深度市场化实践过程中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由于采购环节涉及的业务流程较多,各流程风险特性和风险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采购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较为突出。比如,某国企就遇到过因政府政策变化或其他外部因素变化导致市场供需变化,致使采购无法及时作出调整而导致资金损失。
风险二:供应商不稳定。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会引起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甚至会出现舞弊行为;供应商信息调查不准确,有关供应商欺诈或其他不当行为的信息难以获取,导致国有企业没办法对产品质量进行追踪或无法对供应商信息进行相对有效管理;未能严格执行供应商审核评估,审批权限不明或发生越权行为,导致挑选的供应商不足以满足企业需求,影响日常生产,造成企业经济利益损失。
风险三:采购价格风险。国有企业采购往往面临着价格风险,最常见的是因公平竞争缺乏导致出现倾向性明显的商谈与询价文件、对潜在供应商的有意排斥和价格压制,严重的还也许会出现供应商相互串通导致价格失真等问题。比如,某国企的一项设备采购项目,外部供应商趋之若鹜,部分企业还采用暗箱操作等手段对该企业采购工作造成干扰,这使得采购环节的价格管理难度增加,造成采购价格风险。
风险四:合同管理风险。某国企在物资采购过程中发现,合同管理是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关乎采购预算的执行、采购时间和标的物的数目、状态及质量。有时因采购双方在拟订合同的过程中出现的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违规签订合同或者存在利益输送的违法合同都可能会引起采购流程受阻,甚至采购合同无法履约。
风险五:违约风险。国有企业采购流程不健全、制度不完备可能会引起供应商在交货时间和交货地点等方面违反合同规定,或在交付产品时缺乏质量管理,使国有企业的物资利用和生产安排受到连带影响,因供应商违约导致公司制作宕机迟滞。
风险六:廉洁风险。国有企业有可能会出现采购“三化”。一是“虚化”,对应为“关系采购”。将采购权明确赋予采购部门少数人,也许会出现比的不是价格和质量,而是关系的不正常现象。二是“简化”,对应为“定点采购”,也许会出现价格高、网点少、服务差、买卖双方私下串通等问题。三是“异化”,对应为“偏好采购”或“高价采购”,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利益驱使下“共谋”赚取采购差价。
第一,健全采购管理制度。以A公司为例,建立了一整套贯穿采购全流程(过程和要素)、覆盖全方位(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制度,例如合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等。制度的设计,不仅要有完整性、科学性、针对性,更要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还要处理好流程和效率的关系,使之二者相对平衡。
第二,加强采购计划管控。在采购计划定制过程中统一目标,了解各部门每年的采购需求和库存状态,预测未来有几率发生的变化,采取对应的措施,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采购前深入开展市场调查与研究,明确物资市场的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强的采购计划;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做好分解、对接、反馈,计划部门统筹下发采购需求计划,业务部门分解计划,做好对接,并结合自己实际提出可行性高的调整或补充计划,汇总审核后予以阶段调整,以减少预算超支或预算不足等问题;针对集中或紧急采购的项目,尤其是采购计划中涉及技术参数、品种等相关联的内容,要与技术文件要求相匹配,避免造成损失。
第三,提升供应商管理上的水准。供应商管理涵盖了供应商的开发、评选、绩效评估以及退出等环节。国有企业要依据自己真实的情况选择适量的供应商,并建立供应商数据库,以提高采购效率、减少相关成本,并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同时,应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努力与少数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A公司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销售业绩以及研发能力等进行了周密调研,并设立了专门的供应商评估机构,该机构由采购、技术、工艺、质检、财务和法务等多个部门组成,旨在对供应商的质量、交货速度、价格、技术实力以及履约能力做全面而细致的评价。只有那些表现优异的供应商才会被纳入供应商数据库,从而确保供应链稳定,并有效防范潜在风险。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A公司鼓励技术、质量及使用部门等尽早参与,使采购行为与新品开发过程同步进行,以防止物料短缺,从而避免可能改变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的风险。另外,还应依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逐步探索并实施“大采购”和“智慧采购”的新模式。
第四,加强采购合同管控。合同管理是确保订立合同的双方权益、明确责任义务、规范操作流程的重要环节。采购过程中,大多数风险是能够最终靠采购合同文本和采购合同执行来规避的。一是合同标的必须完整。合同标的作为采购合同的核心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无歧义。二是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明确,包括但不限于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满足采购方的特定要求等。同时,合同双方应约定质量检验的方法和程序,以及不合格品的解决方法和责任承担。三是技术状态必须详细,包括技术指标、性能参数、操作方式等,对复杂的技术问题,可以附加技术协议作为合同的补充。四是进度要求必须清晰,应明确约定采购活动的时间节点,如合同签订后的交货期限、安装调试期限等,同时,应约定进度延误的解决方法和责任承担。五是经费管理必须约定,应明确约定采购物品的价格(包括税价、税率、附件费用等)、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同时,应约定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如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结算方式等。六是质保服务必须承诺,合同中应设定合理的质保期限,确保供应商在质保期内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上的问题负责,同时,明确质保期内外的维修、更换等售后服务条款,确保供应商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上的支持。七是纠纷处置必须预设,应明确纠纷处置的方式和程序,明确双方违约时的责任承担方式,如违约金、赔偿相应的损失等,通过设定合理的违约责任,约束双方的行为,降低违约风险。
第五,加强廉洁监督与防范。一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集约化模式,在物资管理、资金运作、储存配送、人员管理等方面形成高度统一的集权化运行格局。二是要创新机制,建立严密、高效、科学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作,各环节无缝衔接,系统绩效最优。三是构建“大监督”格局,将纪检、财务、审计纳入监督管理体系,为采购环节的廉洁防控扎紧口子。四是要加强素质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守底线的复合型优秀团队。
第六,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方法,能轻松实现供应链各环节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供应链运营数据来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市场变化,优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等,实现自动化决策,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决策效率。此外,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协同平台(见图1),实现各环节信息的可追溯、可验证,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逐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在国有企业的供应链业务中,采购环节是风险控制的关键。通过加强采购业务的风险防范,我们大家可以促进供应链业务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合规管理能力,更为其长远稳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